去年春天,小方和伙伴们在大学里捣鼓起了盒饭团购。想法很接地气:让同学们吃上便宜又好吃的家常菜。从朋友圈发菜单、微信群里人工接单开始,小方团队忙得脚不沾地。订单一多,问题就来了:哪里是几号楼下的快递柜?哪里是食堂侧门的小亭子?新同学常常找不到地方,群里问个不停,团队解释得口干舌燥。更麻烦的是,每个自提点信息都得手动更新,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错。
直到他们用上了“群下单”小程序。这个小程序帮他们解决了两个大难题:一是把校园里分散的自提点管得清清楚楚,二是让同学们一眼就能找到取餐地。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小方团队把整个校区当成了“试验田”。他们在小程序的后台,仔细地把每一个自提点分门别类:东区、西区、宿舍楼、教学楼……清晰明了。光有名字还不够直观?那就给每个点都拍一张“证件照”!快递柜的正面、小亭子的侧面、食堂门口的标志……一张张实景照片被上传到对应位置。这下好了,同学们在下单时,不仅能按校区快速筛选出自提点,还能在下单前就通过照片精准锁定目标位置,就像提前去“踩了点”。
这个办法特别灵。老校区的同学们找起地方来快多了,群里问“在哪取”的消息越来越少。小方团队也省心了不少,不用再当“人工导航仪”了。
一个学期下来,这套方法在自家学校跑得越来越顺。看着日渐井井有条的运营,小方和伙伴们心里琢磨开了:如果要去新的学校开疆拓土,难道又要从头开始摸索、拍照、解释、管理?能不能把在这个学校积累的这套“管理秘诀”,直接搬到新地方去?
他们惊喜地发现,“群下单”小程序支持他们的想法。他们把在老校区打磨得滚瓜烂熟的那套自提点分类管理逻辑和实景导航模式,直接做成了一个现成的“模板”。
这个“模板”就像一份详尽的说明书。当团队准备进入一所新大学时,只需简单几步:套用老校区的分类框架(比如还是按东区、西区分),然后根据新学校的具体情况,实地拍下新自提点的照片,上传替换掉模板里原来的照片。几天时间,一个和老校区体验几乎一样流畅的下单取餐系统,就在新地方搭建起来了。
不用再重新设计分类,不用再摸索管理方式,更不用团队成员一遍遍教新同学怎么找地方。宝贵的经验,被打包进了这个小小的“模板”里,轻便地带到了每一个新起点。
小方团队的故事,始于一份热腾腾的家常盒饭,却在解决“怎么让大家方便地拿到饭”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把成功验证过的经验,变成可以复制的“种子”。 这颗“种子”,让小小的美味,得以更快地在更多校园里生根发芽。